肉类加工污水处理设备 污泥回流的安全风险金属盐污泥中吸附和网捕卷扫了大量的污染物质,在污泥回流过程伴随着污染物的释放,会造成水体的再度污染现象,特别是在饮用水处理产生的污泥中可能会含有病菌,像隐孢子虫、甲*虫等,存在一定的生物安全性的风险。Chu的研究发现当污泥回流浓度**过一定的范围时截留在污泥中的污染物质释放的现象[8],但是只要加入少量的混凝剂就可以克服这种现象。美国自1984年以来爆发的12次与饮用水有关的隐孢子虫病,其中3次就与滤池反冲洗水回用有关[18]。针对污泥回流对饮用水处理过程的生物安全性隐患,吴灿东[19]通过微生物安全性及致畸致突变性的试验研究,表明强化混凝和优化过滤,生产废水直接回用不会造成贾*鞭毛虫和隐孢子虫等原生动物的累积。虽然回流污泥中的污染物质会范扩散进入水体,但是污泥中含有的大量不溶性金属氢氧化物对污染物的去除量大大**过其释放量,能强化去除水中的污染物,不会造成水质安全性风险。5、总结和展望污泥回流就是将经混凝沉淀后的污泥回流到混合或絮凝阶段,提高原水中颗粒杂质浓度,增加更多的凝聚吸附位点,增大絮体颗粒的有效碰撞几率,从而达到强化混凝的目的。污泥回流能与我国现行的常规工艺相结合,适用于现有水厂的改造,不增加基建费用和运行费用,便于在我国现有中小型水厂的技术改造推广应用。将污泥回流应用于实际污水一级处理系统,可以减少二沉池的浮渣和污泥膨胀问题,增加污泥消化过程的产气量,提高污泥脱水性能,具有很好的经济、环境效益。综合目前的研究成果,今后污泥回流的研究和发展应用将集中于以下方面:(1)未来污泥回流工艺研究的方向是研究污泥回流工艺的絮凝体的密度、强度、孔隙度、沉降性和粒径分布等絮体特性和通过研究污泥回流工艺絮体的电镜扫描照片来观察絮体表面的不规则度。(2)污泥回流虽然可以节约混凝剂的投量,减少了污泥产量,但也增加了提升设备等装置,是否经济,应视实际水厂运行情况来定。 肉类加工污水处理设备 微塑料是指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态环境中直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它或悬浮于水体中,或沉积到水底,研究表明其广泛存在于海洋生态系统,和河流、湖泊等淡水生态系统中,以及土壤和沉积物,甚至在饮用水、人类粪便、较地环境中均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它不仅可通过摄食作用对生物产生物理性伤害,同时也可释放或吸附有毒有害污染物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毒理效应,从而对海洋、淡水、土壤等生态系统安全性产生潜在危害。污水中含有大量来自个人护理品使用、化纤衣物洗涤、汽车轮胎磨损、塑料工厂生产等过程产生的微塑料。据报道污水中微塑料含量高达15.7个/L和180个/L。污水处理工艺对污水微塑料具有很高的去除效果,达到90%以上,这对于减少污水微塑料随出水排放进入自然水体具有重要意义,但仍有大量的微塑料经污水处理厂出水进入水体中,被认为微塑料的重要来源。Murphy等报道某污水厂每天出水中微塑料的排放量仍高达65238500个。此外,污水处理工艺去除的微塑料绝大部分截留在污泥中(图1)。随着污泥不当处置和土地利用将导致这些微塑料进入土壤中。Li等研究发现2015年我国经污泥进入土壤环境的微塑料颗粒达上百万亿个。与此同时与新鲜微塑料相比,污泥微塑料对Cd等重金属污染物具有显着增强的吸附潜力,因此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潜在风险及控制方法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从微塑料组成、含量、处理工艺的影响及去向等方面对现阶段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微塑料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较全面地综述,并就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分析,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1微塑料的概述1.1微塑料的组成及含量根据成分可以将微塑料分为LDPE(低密度聚乙烯)、HDPE(高密度聚乙烯)、PP(聚丙烯)、PS(聚苯乙烯)、PET(热塑性聚酯)、PVC(聚氯乙烯)、CA(醋酸纤维素)等。从形状角度可分为碎块状、薄膜状、泡沫状、纤维状等。